
2001年9月,年僅18歲的蘇必旺,懵懵懂懂的來到公司的棒材一廠,即大家口中的“一軋”,成為品質部的一名現場檢驗員,沒成想到,從此與軋鋼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從一軋干到二軋,從二軋干到三軋,從三軋干到五軋,不是在軋鋼就是在去軋鋼的路上。
“我剛剛到一軋時才18歲,小屁孩一個,什么都不懂,說實話連螺紋鋼是什么都不知道。那時候一軋的軋鋼生產自動化程度非常低,完全靠人的力氣和工人的經驗、熟練程度;而且車間條件非常艱苦,工作更是一頭霧水。我暗暗狠下心來,在干中學,在學中干,虛心向班長、老員工學習,成天泡在現場,了解、學習螺紋鋼的生產工藝、外觀品質等等一切方面的知識。”蘇必旺回想起當年在棒材一廠的日子,感慨萬千。
他豐富的軋鋼技能、工作閱歷和現場的管理經驗就是從那時開始慢慢積累下來,個人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慢慢成長起來的。
踏實、肯干是蘇必旺的一貫作風,從現場的檢驗員干起,一步步由當初的一名普通工人,慢慢干到班長、調整工、段長以及目前的棒材五廠廠長助理。特別是在2005年7月調入棒材三廠后,蘇必旺就十分注重自己的軋鋼工藝技術的學習,并且開始帶班,慢慢的注重現場工藝調整制度、換槽換導衛預報制度、換品種區域負責制度、班組工段的日常管理、組織生產、設備搶修等等環節,逐步實現標準化作業,減少重復故障發生,2012年,棒材三廠產量實現日產2000噸,月產6萬噸的突破,成材率、合格率等主要經濟指標大幅攀升。在年底的年度總結表彰大會中,蘇必旺被公司授予最高榮譽獎------總經理特別獎!
2012年8月,因工作需要調到剛剛新建的棒材五廠擔任工段長職務,全新的設備、全新的軋制工藝、全新的生產目標,蘇必旺沒有被困難打倒,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,辦法總比困難多!一邊負責跟蹤、配合新設備的安裝、調試,一邊肩負軋鋼新工藝交流、制定,加班加點成了常態。每當遇到設備搶修、工藝調整困難的時候,他總是沖在最前面,經常在車間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,直到困難順利完成。
2016年,隨著軋鋼工藝的進步,Ф14的由三切分改成四切分,Ф12的由四切分改成五切分,已經迫在眉睫,誰盡快掌握最新軋鋼工藝,誰就能大幅度提高產量、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。蘇必旺天天泡在現場,一方面通過和生產部的孔型設計工藝師交流、溝通、軋制技術參數計算、導衛系統的選擇,另一方面通過生產過程中不斷的嘗試、記錄、改進,再試驗再改進,經過半年多的努力,終于使棒材五廠的各軋鋼班組,熟練掌握了Ф14的由三切分改成四切分,Ф12的由四切分改成五切分這一新工藝,同時也實現了Ф12螺紋鋼筋通過五切分軋制的平均日產量比四切分軋制提高1000噸,生產噸鋼成本平均降低45元;Ф14螺紋鋼筋通過四切分軋制的平均日產量比三切分軋制提高1500噸,生產噸鋼成本平均降低35元的佳績!
鑒于蘇必旺出色的工作表現,2018年升任為廠長助理。
同時從2018年2月份開始,鋼鐵行業熱軋鋼筋新的行業新標準開始發布,即現在大家所熟悉的“新國標”軋制。在新的行業標準中,新增加了金相組織的檢驗規定、宏觀金相、截面維氏硬度、微觀組織及檢驗方法,硬性禁止穿水工藝鋼筋在市場流通,所謂鋼筋穿水工藝就是指鋼筋通過軋后穿水來提高鋼筋的韌性,來降低合金元素釩、錳的金屬含量,已達到降低生產成本、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。為了達到新國標的要求,需要添加足夠的合金元素來滿足,但是一味的添加合金,生產成本將大幅度的提高,提高到企業難以承受的地步。蘇必旺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經過不斷的和同行請教、交流、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學習、不斷的嘗試、試驗,短短的半年時間,就和大家共同總結、摸索一套 “添加合金+弱穿水”的全新工藝,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!
作為黨員的他,現在每天還是堅守在生產第一線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號召和感染著身邊的同事,他用自己這一路走來的經歷,很好的詮釋了“螺絲釘精神”,他早已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黨和公司的事業之中,任何時候、任何地點,服從組織,忠于職守,兢兢業業,無悔的在軋鋼系統一直干下去!